English

探求文学本性

1999-07-23 来源:光明日报 邢建昌 我有话说

新时期关于文学本性的探讨,经历了多次的论争,虽在某一方面取得了相当深刻的见解,但总的说,还缺乏理论思维所需要的宏观辩证的精神和建设性的对话姿态。不少论者在张扬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的文学理论观念的同时,存在着简单拒斥人类其他文化成果的倾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妨碍着理论建设走向多维综合以及在多维综合基础上的整合创新。进入90年代,上述倾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文学研究开始走向成熟,对于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也表现出了既以开放的心胸迎会吐纳,又决不盲目崇拜、步人后尘的大家风范。《文学理论新编》就典型体现了90年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上述特征。

与现行文学理论体系不同,本书始终围绕文学活动探讨文学的本性。这是因为,文学活动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也是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得以彰显的本体存在。把文学活动设定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并从解剖文学活动出发,去寻觅文学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特质、品性和规律,建构起以文学活动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机制,这是本书最为鲜明的理论特色。

那么,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具有怎样的区别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其他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呢?鉴于新时期以来对文学活动的主体性、人类学本体论的探讨所取得的深入拓展及其存在的片面性,作者强调,在加强对主体心灵世界拓展的同时,切不可漠视和割裂与其他客观现实的联系,在重视人类本体视角研究的同时,更不可忽视和脱离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这样,对文学活动问题的探究,才能真正奠定于人类审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合乎文艺特性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科学综合与理性整合的观念形态。作者把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的文学活动界定为“以人的审美体验为特质,以满足审美自由感为价值导向的对象性活动。”这个见解,显然是在吸收了新时期以来审美文论的合理成分,并保持了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的充分体认和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形式的关系、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等的分析,才有了可靠的立足点,其结论才会令人信服。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九十年代文学观念的深化、研究空间的拓展和理论思维的成熟。

(邢建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